退役军人讲党课(5篇)

篇一:退役军人讲党课

  

  一位退伍老兵生命的厚度

  作者:陈通

  来源:《妇女》2024年第02期

  他是一名获得过322项荣誉的退伍老兵,其中省部级以上的荣誉57项,闪亮的奖章挂满了他的老式军礼服。

  他被称为鸭绿江畔的“活雷鋒”,在近50年的爱心奉献中,他累计捐款932000元,帮助照顾了35位孤寡老人、残疾人,供养了25名大山里和特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读书,而他自己的孩子至今仍在还着房贷。

  他是优秀的基层理论宣传志愿者,并担任了2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退休17年来,他坚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学校作报告、讲党课2326场,听众达1685400人。

  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以平均每年近140场宣讲,每场40至60分钟,有时一天要宣讲两三场的工作强度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价值。每场宣讲,他都在胸前佩戴奖章,笔直站立,全程脱稿演讲,用挺拔的身姿、激昂的感情展现着军人的本色和担当。

  他叫李忠怡,今年68岁,退休前是丹东市消防局政委。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辅导员、全国先进军休干部、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辽宁好人、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省“雷锋式五老标兵”等荣誉322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有人劝他,这个年纪要保重身体,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用不着这么拼命。他说,生命的长度不能延伸,但厚度却能自己去增加。

  “我要感恩,回报社会”

  与李忠怡老人初识于2023年冬月。在一次关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了他的事迹,于是赶忙和他取得了联系。微信里传来的语音洪亮、热情,让人倍感亲切。当天他有两场宣讲活动,结束后天已全黑,他又顶着严寒赶来见面。

  2007年,李忠怡从丹东市消防局政委的岗位上退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公益领域和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因此很多人称呼他为“李政委”,但他让我叫他“李叔”。也许是当天宣讲的效果很好,老人心情不错,实际上他也确实与我的父母同龄。刚经历大手术后不久,他还在康复

  期,一天内两场宣讲活动让他的脸上有些倦容。因为聊得投机,他非要喝点酒,给他倒了一两白酒以助兴,他笑着说,他年轻当兵时酒量是很大的。

  一顿简单的晚餐。饭店的散台很是嘈杂,但是他洪亮的声音足以盖过屋内的其他噪声。他给我讲了一些故事,从上学到入伍,从帮扶第一位老人到供养的孩子出国工作……讲到哪个孩子出息了,他眉飞色舞;讲到自己所作所为不被人理解时,他又几度哽咽。他说自己是穷苦家庭出身,因为当兵才走出了大山,有了现在的生活,所以要尽最大努力回馈社会;他还说人的信仰很重要,认准了就要走下去,如果信仰变了,人也就完了。他的语言平实质朴而又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他具备让身边人燃烧起来的能量,也能让周围人充满面向光明未来的信心,即使他坐在角落里,也会让整个房间充满温度……

  1956年,李忠怡出生在辽宁绥中和建昌、兴城的接壤处,那里到处都是通红的红土和裸露的石砬子,种啥庄稼都不长。父亲去世早,母亲靠着左邻右舍的接济才把6个孩子拉扯大。他学习好,上了高中,还当了学生干部。学校离家有16里山路,他每天跑着上学,跑着回家。有的同学骑自行车,放学时要驮他一起走,那时候自行车金贵,走山路容易损坏,他不好意思麻烦人家,于是每到放学他就早早地跑出去,躲进道路旁的高粱地里,偷偷观察同学们走得差不多了,他才上路。别的同学中午带饭吃,他就利用这个时间上山采柴胡、远志等草药,既能省下一顿饭,又能拿到公社换点补贴。当地种植的“晋杂4号”“晋杂5号”高粱虽然口感发渣但还算是高产,即使这样,他一天也只能吃上一顿或者两顿饭,家里少了顶梁柱,孩子又多,没办法。

  在大家的帮衬下,他坚持读完了高中,在生产队帮忙干了两年会计后,1976年底他参军入伍。部队是片能培养和锻炼人的沃土,在这里李忠怡锤炼了本领,磨炼了意志,淬炼了思想,也让他坚定了人生信念。他说:“我的家境不好,是靠别人帮助念完书的。现在我有能力了,我要感恩,要回报社会。”

  新兵每个月发6元钱的津贴,第二年发7元,第三年发8元。别的年轻战士用这钱买手表等,这属于当时流行的社会时尚,而他却偷偷地把钱攒起来,从苦日子中走过来的人往往会赋予钱更深沉的意义。

  班上战士小李的姐姐染上了肺结核,家里捎来信说没钱治病,让小李想想办法,可刚到部队的小李又能有什么办法,急得他整日愁眉不展。李忠怡知道后,把自己好几个月攒下的18元钱又加上了当月发放的津贴一共凑了二十多元,以小李的名义邮回了老家,一并邮去的还有一套运动服,那是他来部队报到时穿的,也是他当兵前穿过的最好衣服。

  不久后,小李家里来信说:“钱和衣服收到了。”这弄得小李一头雾水。他问其他战友,但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只能去邮局查找票根,最后通过核对笔迹才知道是班长李忠怡背着他偷偷给家里寄钱。他找到李忠怡想当面感谢,李忠怡却说:“你当好兵,搞好训练就行,别因为家里的事分心。”

  “他是我的干儿子!”

  李忠怡所在部队驻扎在鞍山岫岩,他在外出采买东西的时候,得知住在部队旁边的王书有老两口无儿无女,生活困难。他便利用休息时间经常去看望老人,帮老两口收拾屋子,洗衣做饭。老人腿脚不便,他推着轮椅带老人出来晒太阳;老人心情不好,他把老人带到部队的操场上观看战士训练;老人没啥经济来源,他用不多的津贴给老人买来生活用品,每次临走时还会塞给老人几块钱……

  就这样,李忠怡一直照顾了老两口3年,其间王书有的老伴离世也是他帮助操办的。即便后来李忠怡调到丹东市内,不能经常去看望老人,他们之间也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直到老人离世。

  这是李忠怡第一次帮扶照顾孤寡老人,那一年,他22岁。

  1982年,李忠怡在开展双拥共建工作时得知靠拾荒为生的林大爷是一位孤寡老人,从此以后,他每个周末都要买上米面油等物品送到林大爷家,然后再带林大爷去澡堂洗澡。因为每周都能看到他俩,了解林大爷情况的邻居就会好奇地问带他洗澡的人是谁,每到这时林大爷都会流着泪自豪地说:“我有儿子了!他是我的干儿子!”

  林大爷在李忠怡细心地照顾下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晚年时光。8年后,弥留之际,老人拿出珍藏了一辈子的一块旧时银元非得让李忠怡收下,老人说自己这辈子什么都没攒下,做梦都没想过一个无亲无故的人会像亲人一样对待自己。当年生活再困难他都没舍得花这块银元,那一刻他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干儿子”能收下它。

  这些年李忠怡不知见过多少老人的眼泪——他们无依无靠,冷的时候他给买毛衣、买棉袄;病的时候他去送饭、熬汤;冷清的年节,他肯定会带着刚出锅的饭菜去他们家里“报到”。对待每个老人,他都能做到用心、细心、耐心,虽然每件事情不大,但是他一做就是几十年,仅在部队期间,他就帮扶了26名孤寡贫困老人,至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35人。他把生活的经历和感受镌刻在心里,转化成爱心播撒到生命轨迹的每一处,这就是“善意的循环”。

  “以后别再联系了”

  1989年,李忠怡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为宗旨的公益组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对一”的定向捐助模式,不仅使捐助双方能够进行感情交流,让受助者在物质上得到帮助的同时还能得到情感上的关爱,捐赠者也能看到受助者的成长过程。当时李忠怡通过《中国青年报》报了名,不久后组织给他分配了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男孩,他们结成了帮扶对子。

  在帮扶过程中李忠怡了解到,辍学男孩姜有梁还有一个亲哥哥叫姜有栋,同样也面临失学的问题。于是,他每次给姜有梁邮寄钱物的时候,都会多给哥哥姜有栋带一份。这“古怪”的举动一度引起了家长的怀疑,孩子父亲就曾质疑过李忠怡有其他的目的和动机,直到他亮出了军人的身份,误会才得以解除。

  也许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李忠怡之后又在希望工程中认养了3名丹东本地的失学儿童。后来,他从指导员逐步干到了政治处主任,资助的孩子也逐渐增加到了8名。当时李忠怡工资不高,资助这些孩子已有些捉襟见肘,但他每个月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都是给这些孩子买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然后和钱一起寄给他们。

  家住丹东五龙背地区的邵元峰是被资助的孩子之一。邵元峰的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在当地一家毛绢厂做清洁工,每个月工资只有16元。邵元峰学习成绩优秀,考上了当地不错的高中,但因为家庭困难即将面临辍学。李忠怡得知这件事后找到了孩子母亲,说:“如果孩子要上高中,学费我包了;如果孩子想去学门手艺尽快挣钱补贴家里,我帮他联系学校。”此后,李忠怡又從自己所剩不多的工资中,每个月再“挤出”100元资助邵元峰读书,每次只要自己家里做了包子、饺子,他都会大老远给孩子送去。

  两年后,邵元峰技校毕业了,李忠怡帮他联系了一个工厂做电工。孩子是懂得感恩的,他领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商场买了一件羊毛衫送给李忠怡。羊毛衫价值468元,几乎是邵元峰全部的工资。“那件羊毛衫的价格我记得太清楚了,因为在那个时候真的很贵。”李忠怡说,他接过羊毛衫时心里暖暖的,但随即他把衣服还给了邵元峰。“孩子,我懂你的心思,也收到了你的心意,但这件衣服我不能收。我资助你上学,并不是图你将来回报什么,只要你能好好努力,比送我什么东西都强。”随即,李忠怡硬拉着邵元峰去商场退掉了衣服。

  孩子觉得过意不去,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总是变着法想给李忠怡送点儿什么。在几次拒绝后,李忠怡终于狠下心,对邵元峰撂下“硬话”:“你现在长大了,能自食其力了,李叔就不会再帮你了,你好好工作就行,以后别再联系我了。”虽说当初资助孩子的时候没想过回报,但是如今真的割断了这份感情,他还是不舍的。“这些年我都会从侧面打听孩子的工作情况,他干得挺好,现在还是部门负责人,我很欣慰。”李忠怡说。

  那一刻,她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退休后,李忠怡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献爱心、做奉献。在红房小学作报告时,李忠怡得知该校二年级学生慧敏的母亲是视障一级,双眼全盲,仅有光感,父亲患有严重癫痫疾病,属二级智力残障,家里生活十分困难。

  他去慧敏家了解情况,虽然有心理准备,但一进门时看到的场景还是让他震惊不已:床是用几块木板搭起来的,下面垫着砖头;书柜是捡来的,上面堆放着杂物,下面大约20厘米的台面就是“学习桌”,慧敏每天坐着小板凳在这里写作业;衣柜是坏的,中间的柜门处曾经可能是面镜子,如今柜门残破,里面放着破旧被褥一览无余,这却算是家里唯一像样点儿的家具。

  母亲因视力障碍只能在家附近给人浆洗衣服、打些零工,收入微薄。父亲平时就守在垃圾箱旁捡废品,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邻居都认不全,因此活动范围仅限于这个垃圾箱的周围。红房小学距离慧敏家很远,需要横穿整个丹东市区,坐公交车要40分钟。慧敏从一年级开始就脖上挂着钥匙,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单薄的身形挤在人群中,看着让人心疼。

  李忠怡决定长期帮扶慧敏。他给孩子辅导功课,送米送面,买衣服买书籍,还给家里装上了电视,让她能多了解一点儿外面的世界。慢慢地,慧敏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不仅吃穿有了保障,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生气。

  在慧敏小学毕业的那天,李忠怡带着她的母亲去学校接她,那是母亲第一次坐那么远的公交车,也是第一次去学校接她。慧敏在校门外众多焦急等待的身影中一眼就认出了母亲,有些意外,又满心欢喜,那一刻,她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小时候我习惯低头走路,很自卑。在您的帮助下,不仅让我圆了上学的梦想,还让我在关爱中找回自信。贫穷并不可耻,最可贵的应是人穷志不短,我要争当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慧敏在鞍山读大学时,写给李忠怡信中的一段话。

  15年过去了,如今慧敏已经毕业,在沈阳找了一份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李忠怡仍然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她残障的父母,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父亲的病也得到了及时控制和治疗,前几天李忠怡来时,他离老远就认出了李忠怡,还伸着颤抖的手主动去打招呼,激动得李忠怡拉着他开玩笑:“十多年了,你这是头一次能认出来我啊!”

  林大爷在李忠怡细心地照顾下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晚年时光。8年后,弥留之际,老人拿出珍藏了一辈子的一块旧时银元非得让李忠怡收下,老人说自己这辈子什么都没攒下,做梦都没想过一个无亲无故的人会像亲人一样对待自己。当年生活再困难他都没舍得花这块银元,那一刻他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干儿子”能收下它。

  这些年李忠怡不知见过多少老人的眼泪——他们无依无靠,冷的时候他给买毛衣、买棉袄;病的时候他去送饭、熬汤;冷清的年节,他肯定会带着刚出锅的饭菜去他们家里“报到”。对待每个老人,他都能做到用心、细心、耐心,虽然每件事情不大,但是他一做就是几十年,仅在部队期间,他就帮扶了26名孤寡贫困老人,至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35人。他把生活的经历和感受镌刻在心里,转化成爱心播撒到生命轨迹的每一处,这就是“善意的循环”。

  “以后别再联系了”

  1989年,李忠怡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为宗旨的公益组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对一”的定向捐助模式,不仅使捐助双方能够进行感情交流,让受助者在物质上得到帮助的同时还能得到情感上的关爱,捐赠者也能看到受助者的成长过程。当时李忠怡通过《中国青年报》报了名,不久后组织给他分配了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男孩,他们结成了帮扶对子。

  在帮扶过程中李忠怡了解到,辍学男孩姜有梁还有一个亲哥哥叫姜有栋,同样也面临失学的问题。于是,他每次给姜有梁邮寄钱物的时候,都会多给哥哥姜有栋带一份。这“古怪”的举动一度引起了家长的怀疑,孩子父亲就曾质疑过李忠怡有其他的目的和动机,直到他亮出了军人的身份,误会才得以解除。

  也许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李忠怡之后又在希望工程中认养了3名丹东本地的失学儿童。后来,他从指导员逐步干到了政治处主任,资助的孩子也逐渐增加到了8名。当时李忠怡工资不高,资助这些孩子已有些捉襟见肘,但他每个月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都是给这些孩子买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然后和钱一起寄给他们。

  家住丹东五龙背地区的邵元峰是被资助的孩子之一。邵元峰的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在当地一家毛绢厂做清洁工,每个月工资只有16元。邵元峰学习成绩优秀,考上了当地不错的高中,但因为家庭困难即将面临辍学。李忠怡得知这件事后找到了孩子母亲,说:“如果孩子要上高中,学费我包了;如果孩子想去学门手艺尽快挣钱补贴家里,我帮他联系学校。”此后,李忠怡又从自己所剩不多的工资中,每个月再“挤出”100元资助邵元峰读书,每次只要自己家里做了包子、饺子,他都会大老远给孩子送去。

  两年后,邵元峰技校毕业了,李忠怡帮他联系了一个工厂做电工。孩子是懂得感恩的,他领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商场买了一件羊毛衫送给李忠怡。羊毛衫价值468元,几乎是邵元峰全部的工资。“那件羊毛衫的价格我记得太清楚了,因为在那个时候真的很贵。”李忠怡说,他接过羊毛衫时心里暖暖的,但随即他把衣服还给了邵元峰。“孩子,我懂你的心思,也收到了你的心意,但这件衣服我不能收。我资助你上学,并不是图你将来回报什么,只要你能好好努力,比送我什么东西都强。”随即,李忠怡硬拉着邵元峰去商场退掉了衣服。

  孩子觉得过意不去,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总是变着法想给李忠怡送点儿什么。在几次拒绝后,李忠怡终于狠下心,对邵元峰撂下“硬话”:“你现在长大了,能自食其力了,李叔就不会再帮你了,你好好工作就行,以后别再联系我了。”虽说当初资助孩子的时候没想过回报,但是如今真的割断了这份感情,他还是不舍的。“这些年我都会从侧面打听孩子的工作情况,他干得挺好,现在还是部门负责人,我很欣慰。”李忠怡说。

  那一刻,她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退休后,李忠怡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献爱心、做奉献。在红房小学作报告时,李忠怡得知该校二年级学生慧敏的母亲是视障一级,双眼全盲,仅有光感,父亲患有严重癫痫疾病,属二级智力残障,家里生活十分困难。

  他去慧敏家了解情况,虽然有心理准备,但一进门时看到的场景还是让他震惊不已:床是用几块木板搭起来的,下面垫着砖头;书柜是捡来的,上面堆放着杂物,下面大约20厘米的台面就是“学习桌”,慧敏每天坐着小板凳在这里写作业;衣柜是坏的,中间的柜门处曾经可能是面镜子,如今柜门残破,里面放着破旧被褥一览无余,这却算是家里唯一像样点儿的家具。

  母亲因视力障碍只能在家附近给人浆洗衣服、打些零工,收入微薄。父亲平时就守在垃圾箱旁捡废品,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邻居都认不全,因此活动范围仅限于这个垃圾箱的周围。红房小学距离慧敏家很远,需要横穿整个丹东市区,坐公交车要40分钟。慧敏从一年级开始就脖上挂着钥匙,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单薄的身形挤在人群中,看着让人心疼。

  李忠怡决定长期帮扶慧敏。他给孩子辅导功课,送米送面,买衣服买书籍,还给家里装上了电视,让她能多了解一点儿外面的世界。慢慢地,慧敏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不仅吃穿有了保障,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生气。

  在慧敏小学毕业的那天,李忠怡带着她的母亲去学校接她,那是母亲第一次坐那么远的公交车,也是第一次去学校接她。慧敏在校门外众多焦急等待的身影中一眼就认出了母亲,有些意外,又满心欢喜,那一刻,她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小时候我习惯低头走路,很自卑。在您的帮助下,不仅让我圆了上学的梦想,还让我在关爱中找回自信。贫穷并不可耻,最可贵的应是人穷志不短,我要争当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慧敏在鞍山读大学时,写给李忠怡信中的一段话。

  15年过去了,如今慧敏已经毕业,在沈阳找了一份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李忠怡仍然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她残障的父母,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父亲的病也得到了及时控制和治疗,前幾天李忠怡来时,他离老远就认出了李忠怡,还伸着颤抖的手主动去打招呼,激动得李忠怡拉着他开玩笑:“十多年了,你这是头一次能认出来我啊!”

  林大爷在李忠怡细心地照顾下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晚年时光。8年后,弥留之际,老人拿出珍藏了一辈子的一块旧时银元非得让李忠怡收下,老人说自己这辈子什么都没攒下,做梦都没想过一个无亲无故的人会像亲人一样对待自己。当年生活再困难他都没舍得花这块银元,那一刻他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干儿子”能收下它。

  这些年李忠怡不知见过多少老人的眼泪——他们无依无靠,冷的时候他给买毛衣、买棉袄;病的时候他去送饭、熬汤;冷清的年节,他肯定会带着刚出锅的饭菜去他们家里“报到”。对待每个老人,他都能做到用心、细心、耐心,虽然每件事情不大,但是他一做就是几十年,仅在部队期间,他就帮扶了26名孤寡贫困老人,至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35人。他把生活的经历和感受镌刻在心里,转化成爱心播撒到生命轨迹的每一处,这就是“善意的循环”。

  “以后别再联系了”

  1989年,李忠怡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为宗旨的公益组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对一”的定向捐助模式,不仅使捐助双方能够进行感情交流,让受助者在物质上得到帮助的同时还能得到情感上的关爱,捐赠者也能看到受助者的成长过程。当时李忠怡通过《中国青年报》报了名,不久后组织给他分配了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男孩,他们结成了帮扶对子。

  在帮扶过程中李忠怡了解到,辍学男孩姜有梁还有一个亲哥哥叫姜有栋,同样也面临失学的问题。于是,他每次给姜有梁邮寄钱物的时候,都会多给哥哥姜有栋带一份。这“古怪”的举动一度引起了家长的怀疑,孩子父亲就曾质疑过李忠怡有其他的目的和动机,直到他亮出了军人的身份,误会才得以解除。

  也许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李忠怡之后又在希望工程中认养了3名丹东本地的失学儿童。后来,他从指导员逐步干到了政治处主任,资助的孩子也逐渐增加到了8名。当时李忠怡工资不高,资助这些孩子已有些捉襟见肘,但他每个月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都是给这些孩子买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然后和钱一起寄给他们。

  家住丹东五龙背地区的邵元峰是被资助的孩子之一。邵元峰的父親因病早逝,母亲在当地一家毛绢厂做清洁工,每个月工资只有16元。邵元峰学习成绩优秀,考上了当地不错的高中,但因为家庭困难即将面临辍学。李忠怡得知这件事后找到了孩子母亲,说:“如果孩子要上高中,学费我包了;如果孩子想去学门手艺尽快挣钱补贴家里,我帮他联系学校。”此后,李忠怡又从自己所剩不多的工资中,每个月再“挤出”100元资助邵元峰读书,每次只要自己家里做了包子、饺子,他都会大老远给孩子送去。

  两年后,邵元峰技校毕业了,李忠怡帮他联系了一个工厂做电工。孩子是懂得感恩的,他领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商场买了一件羊毛衫送给李忠怡。羊毛衫价值468元,几乎是邵元峰全部的工资。“那件羊毛衫的价格我记得太清楚了,因为在那个时候真的很贵。”李忠怡说,他接过羊毛衫时心里暖暖的,但随即他把衣服还给了邵元峰。“孩子,我懂你的心思,也收到了你的心意,但这件衣服我不能收。我资助你上学,并不是图你将来回报什么,只要你能好好努力,比送我什么东西都强。”随即,李忠怡硬拉着邵元峰去商场退掉了衣服。

  孩子觉得过意不去,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总是变着法想给李忠怡送点儿什么。在几次拒绝后,李忠怡终于狠下心,对邵元峰撂下“硬话”:“你现在长大了,能自食其力了,李叔就不会再帮你了,你好好工作就行,以后别再联系我了。”虽说当初资助孩子的时候没想过回报,但是如今真的割断了这份感情,他还是不舍的。“这些年我都会从侧面打听孩子的工作情况,他干得挺好,现在还是部门负责人,我很欣慰。”李忠怡说。

  那一刻,她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退休后,李忠怡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献爱心、做奉献。在红房小学作报告时,李忠怡得知该校二年级学生慧敏的母亲是视障一级,双眼全盲,仅有光感,父亲患有严重癫痫疾病,属二级智力残障,家里生活十分困难。

  他去慧敏家了解情况,虽然有心理准备,但一进门时看到的场景还是让他震惊不已:床是用几块木板搭起来的,下面垫着砖头;书柜是捡来的,上面堆放着杂物,下面大约20厘米的台面就是“学习桌”,慧敏每天坐着小板凳在这里写作业;衣柜是坏的,中间的柜门处曾经可能是面镜子,如今柜门残破,里面放着破旧被褥一览无余,这却算是家里唯一像样点儿的家具。

  母亲因视力障碍只能在家附近给人浆洗衣服、打些零工,收入微薄。父亲平时就守在垃圾箱旁捡废品,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邻居都认不全,因此活动范围仅限于这个垃圾箱的周围。红房小学距离慧敏家很远,需要横穿整个丹东市区,坐公交车要40分钟。慧敏从一年级开始就脖上挂着钥匙,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单薄的身形挤在人群中,看着让人心疼。

  李忠怡决定长期帮扶慧敏。他给孩子辅导功课,送米送面,买衣服买书籍,还给家里装上了电视,让她能多了解一点儿外面的世界。慢慢地,慧敏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不仅吃穿有了保障,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生气。

  在慧敏小学毕业的那天,李忠怡带着她的母亲去学校接她,那是母亲第一次坐那么远的公交车,也是第一次去学校接她。慧敏在校门外众多焦急等待的身影中一眼就认出了母亲,有些意外,又满心欢喜,那一刻,她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小时候我习惯低头走路,很自卑。在您的帮助下,不仅让我圆了上学的梦想,还让我在关爱中找回自信。贫穷并不可耻,最可贵的应是人穷志不短,我要争当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慧敏在鞍山读大学时,写给李忠怡信中的一段话。

  15年过去了,如今慧敏已经毕业,在沈阳找了一份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李忠怡仍然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她残障的父母,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父亲的病也得到了及时控制和治疗,前几天李忠怡来时,他离老远就认出了李忠怡,还伸着颤抖的手主动去打招呼,激动得李忠怡拉着他开玩笑:“十多年了,你这是头一次能认出来我啊!”

篇二:退役军人讲党课

  

  2023年党课讲稿:三剂良方

  助力流动党员“补钙壮骨”

  各位同志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三剂良方

  助力流动党员‘补钙壮骨’”。

  我们知道,流动党员是指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而在不同地区居住的党员。作为流动党员,他们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加之身处陌生环境中,更容易出现疏忽和疏离。但是,正如我们的身体需要补钙壮骨一样,流动党员也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照顾。

  在这里,我想分享三剂良方,助力流动党员“补钙壮骨”:

  第一剂良方是“信息保障”。流动党员在异地居住,很难及时了解到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他们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系疏离。因此,我们要通过微信群、QQ群、邮件、短信等方式,及时将组织工作和活动信息传递给流动党员,让他们不失去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二剂良方是“服务保障”。流动党员生活、工作的环境与本地党员不同,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当他们面临疾病、就业、住房等问题时,更需要组织的关爱和服务。因此,我们要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生活情况,积极为其提供关心、支持和帮助,让他们一身轻松,责任心更强。

  第三剂良方是“感情保障”。流动党员在异地居住更容易感到孤

  独、寂寞和无助。因此,我们要定期组织流动党员的聚餐、娱乐等活动,让他们享受到组织关爱的同时,也增强他们与组织的感情纽带。

  以上三剂良方,是为了让流动党员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尽管他们身处异地,但他们和本地党员一样,同属于一个大家庭。只有组织的温暖照耀每一个成员,我们的组织才能更加强大、稳健。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共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谢谢大家!

篇三:退役军人讲党课

  

  2023年党课讲稿:思先贤念先贤将军英明世代传

  承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思先贤念先贤将军英明世代传承”的主题。

  先贤的智慧和功绩,不仅仅为我们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也成为了我们向上的力量。我们需要时刻铭记先贤所教导的道理,承传先贤的精神和价值观,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将军是我们民族英雄的代名词,他们是我们国家民族复兴的引路人。他们时刻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需要继承他们的英明和勇毅,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先贤将军,他们或是拳师、将军、政治家、学者等不同身份。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他们都是勇毅果断,常怀大志,并且对自己和他人都有高度的责任感。这些特点无疑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承传的。

  我们需要时刻将先贤将军的故事放在心中,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将这些精神和价值观具体化,通过具体的行动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将先贤将军的精神和价值观承传下去。

  最后,我想强调一句话:“先贤将军的精神和价值观,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指引。让我们亲身体验、亲身经历,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让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篇四:退役军人讲党课

  

  【2023年党课讲稿】传承和弘扬好塞罕坝精神(精选5篇)1.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尊重自然、勤劳致富、共同发展,这就是好塞罕坝精神。好塞罕坝精神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的精神品质,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为打造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塞罕坝奋斗精神,引领绿色发展

  好塞罕坝精神以奋斗精神为核心,这种奋斗精神是一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我们要以塞罕坝奋斗精神为引领,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为人类谋福祉、为地球造福。

  3.塞罕坝坚韧精神,铸就民族血脉

  好塞罕坝精神的坚韧精神是一种能够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我们要传承好塞罕坝的坚韧精神,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铸就民族的血脉。

  4.塞罕坝奉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好塞罕坝精神中的奉献精神是一种为他人、为社会无私付出的精神品质。我们要传承好塞罕坝的奉献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领域中展现奉献精神,为建设美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5.塞罕坝团结精神,共筑中国梦

  好塞罕坝精神中的团结精神是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品质。我们要传承好塞罕坝的团结精神,坚持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五:退役军人讲党课

  

  2023年党课讲稿:稳住压舱石破除潜规则

  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仁: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稳住压舱石,破除潜规则,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良性规则对于组织和社会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规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保持组织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组织和社会中的规则和规矩,应该是公平合理的,能够鼓励正面行为,防范负面行为,保障权益,促进和谐,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环境。

  然而,在组织和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潜规则。这些规矩是不成文的,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无法被明确规定和执行。这些潜规则往往会挑战组织的良性运作,发挥负面作用。例如,在一些组织中,晋升和选拔的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会利用这种权力为自己或者熟悉的人谋取利益,而不是按照业绩和素质来衡量。这会打击组织成员的热情和动力,产生浪费和挫折,对整个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应对这些潜规则呢?首先,在制订组织或社会规章制度的时候,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和组织的实际情况,使规章制度符合实际需求,将明确规定的规矩与潜规则清晰区分。其次,加强对组织或社会成员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发挥组织的表率作用。通过纪律检查、行业监督、舆论监管等手段,对不守规则、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制约和打击。最后,提高组织内部和社会公众

  的法律意识,推广反腐倡廉、公民道德等相关知识

  值此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年的关键时期,希望大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潜规则,做到守规矩、讲纪律、精勤政,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推荐访问:退役军人讲党课 党课 退役 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