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

孔祥智,谢东东

(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和国家[1]。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规划,党的二十大则将农业现代化同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一起列入我国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为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探索不断深入,学界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展,大量学者曾围绕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方向[2-3]、经营模式[4-5]、目标定位[6-7]等展开讨论。总的来看,已有文献尚缺乏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作相应解读。首先,随着在党领导下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不断深化,我们这一基本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拓展。其次,结合国内外环境变化,尤其是新时代新征程中新的实践要求,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也相应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更是亟待总结归纳。最后,立足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厘清新时代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路径,不论是对于丰富理论界讨论还是对于现实政策启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在各个探索阶段都对如何推进中国农业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某种意义上,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理论是对我国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背后实践规律的总结。因此回顾实践探索历程,梳理总结历史演进中的许多有益认识,是总结归纳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剖析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施路径的重要基础。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组织农民变革地权,探索农业近代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我们党还没有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是围绕夺取政权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工作全局,在实践中对于壮大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进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一大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1)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年7月17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3/4427945.html。那么如何组织农民?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浙江萧山成立了首个农民协会,不断开展农民运动。随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正式实施土地改革,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变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的土地革命路线。这一路线在抗日战争时期调整为减租减息,继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得以重新确立,通过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8]。其实,这里的“农业近代化”可以理解为我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早期表述。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动工业技术应用,提出农业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对于这一目标的认识则主要围绕机械化、化肥化等先进工业技术应用展开。毛泽东在1954年一届人大会议上提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总任务则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9]。同时,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2)资料来源:《195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2006年2月23日,http://www.gov.cn/test/2006-02/23/content_208673.htm。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四个现代化”写进了总纲中:“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3)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章程(1956年9月26日八大通过)》,共产党员网,2014年12月24日,https://fuwu.12371.cn/2014/12/24/ARTI1419387166351143.shtml。

党的八大之后,中央对“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并入现代工业,增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4)资料来源:《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中国政府网,2006年2月24日,http://www.gov.cn/test/2006-02/24/content_209754.htm。总的来看,周恩来同志所作的报告中,阐述了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现代化是主导,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动力,国防现代化是保障的思想。就农业现代化而言,当时由于坚持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以及农业生产中物质设备应用程度较低,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围绕如机械、水利、化肥等工业技术应用而展开。例如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0]49,在1959—1960年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一九五九年以前,我们的农业生产,主要靠兴修水利”“如果没有过去几年的水利建设,要不减产而能增产,是不可想象的”[9]127。1959年夏季,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农业问题:一曰机械、二曰化肥、三曰饲料”[10]78。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拓宽农业科技、产业、经营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已经由工业设备应用拓宽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经营形式等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的伟大决策。次年,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干部群众,需要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机械化工作,需要整个农业有一个合理布局,逐步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农村改革兴起,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尊重农民在基层实践中将生产基本经营核算单位变为家庭的选择,农户开始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11],极大地肯定了农民的自发实践,推动全国政策进一步放宽。我们党于1982年正式肯定了农民自发实践的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将其命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之后的实践中,我们党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开始拓宽到了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上面。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提出“两个飞跃”理论,“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12]。

随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微观实践中解决了监督和激励这一集体化时期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供给数量显著提升,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历史局面一去不返。但是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中却随着产品供给不断丰富,而发生了产销衔接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推动了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同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们党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又扩展到了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等内容上面。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优化品种结构,使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5)注:由于是公开文件,读者可以通过各类途径获得信息,本文不标明出处,下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同理。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二三产业,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农业现代化实践探索中的突出问题。如何以提升农民收入为重点来推动现代农业,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现代化有了更明确的要求,“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拓展。同时我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也在不断适应大的环境变化,2010年中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也即“三化同步”;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制度和科技双轮驱动的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于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第一,强化制度改革创新。中央不断依靠深化农村改革来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央和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第二,夯实粮食安全作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基。中央多次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把耕地、种业、农业装备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第三,深化科技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又拓展到了数字化、智能化等内容,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2020年中央不断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粮食安全又被放到更高的位置上面,农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卡脖子”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任务。这些探索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当前,把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方面要立足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我们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和道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仍然保留了之前探索中积累的有益认识;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新的实践要求,服务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总的来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各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有基于自己独特资源禀赋和国情的特色。

第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体现了鲜明的相对性、时代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等特点。诺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针对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学界认为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不能带动经济增长,只能在要素供给和市场等角度为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等观点大力驳斥,提出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蜕变成为现代农业带动经济发展[13]。总的来看,现代农业能够通过引进化肥、农药、机械等新的要素,当然这些需要扎实的工业发展基础,才能打破传统农业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封闭圈;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农民长期依赖劳动实践中经验的积累总结来提升生产效率[14]。因此,这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自然也可视为农业现代化,大多用来阐释工业革命之后农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的一些较为普遍性的变化,但不论是现代农业还是农业现代化都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6],农业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性特点[15],这恰恰表现在随着实践中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化,我们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例如当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时,以机械化、化肥化等为代表的工业技术应用内容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中受到格外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以数字化、智能化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不断驱动农业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此外,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各地之间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发展农业现代化都要立足当地的基础条件、市场需求、资源环境。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多元化、地域性的特点,绝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

第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更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从世界发展来看,农业已经由传统的种养殖业范畴拓宽为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各国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普遍采取了一些共同措施来提升农民收入,例如推出大量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积极发展各类先进生产技术、育种技术,加大农业资本投入,健全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机械装备应用等。总的来看,提升农业生产率是改善收入分配、提升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6]。但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又有其独特性,要想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必须要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并能适应市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17]。总的来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需要各类工业机械装备和生产要素的注入,需要其他工商业部门提供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支撑,优质农产品也需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广大市民阶层的消费市场。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尤其需要持续降低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推动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国民收入结构的动态调整,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水平[18]。因此,这决定了我们在强调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也要走符合本国比较优势、发展定位和现实需要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绝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或者日韩发展模式。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指标必然是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第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要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0743万农业经营户,其中,仅有398万规模农业经营户,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比重高达98.1%,(6)数据来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14日,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1712/t20171214_1562740.html。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同时,“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34921千公顷,户均耕地面积仅约为9.76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7)数据来源:《新闻办就〈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政府网,2019年3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19-03/01/content_5369578.htm#2。可以说“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种植业小规模土地经营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未发生多大变化。当然,家庭经营为主是全球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在全球5.7亿个农场中,家庭经营占比高达90%。(8)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http://www.fao.org/family-farming/themes/smallfamilyfarmers/zh/。而对于我国而言,则是有许多学者预计这种格局还将继续维持,小农生产也绝没有过时之说[19-20]。因此,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考虑“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背景下,把数以亿计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的轨道之中,积极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因此,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应该是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服务的规模化,而不可能是通过土地集中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化。

第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支撑起人口规模巨大的大国农业现代化。根据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总人口14.43亿人,(9)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政府网,2021年5月13日,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将要长期应对粮食安全的挑战,需要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性,筑牢国家安全的根基。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发展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剧烈冲击,大国博弈为核心的国际斗争愈演愈烈,全球政治和经济秩序发生变化,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因此,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需要有全局视野,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能够推动我国从容应对百年变局。粮食安全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需要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性。一方面,我们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方针,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也需要坚持用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坚持和践行大食物观,丰富粮食安全的内涵[21-22]。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米面等淀粉类主食消费会逐步减少,但是对营养丰富的肉禽果蔬蛋奶的消费会大幅增加,粮食安全的内涵也需要相应拓展到食物安全上面。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2019年的相关数据,(1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htm。近年来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13%左右,而肉禽蛋菜均有不同程度的涨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3月指出“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11)资料来源:《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中国政府网,2022年3月6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3/06/content_5677564.htm。

第五,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也不例外,党管农村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传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其背后在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普遍走上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道路,支持本国农业发展。就我国而言,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许多重要因素例如城乡二元结构等与我们独特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党领导下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3]。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资源环境约束和巨大的生产需求冲击对我国环境的破坏,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更是建立在“人多地少水更少”的资源禀赋基础上,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12)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网,https://data.worldbank.org/。2021年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1.5%,(13)数据来源:《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发布》,中国政府网,2022年6月16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6/16/content_5695973.htm。总体来看目前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为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意义不言而喻,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农业现代化才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正处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在准确把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这一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新阶段实践发展。未来一段时期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需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布局。

第一,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首先,正如上文所述,我们是在“四化同步”中推进农业现代化,但是就目前来看,“三农”仍然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因此,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角度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举全党全国之力扎实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受到冲击,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农业农村是我们国家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扮演着重要的“压舱石”角色。为此,要加大投入,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坚持党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领导,加快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壮大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人才队伍,积极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在坚持市场化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背后是由于工农业产业本质差异和农业多种功能未能在市场交换中得到彰显等特点,农业担负的国家安全、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功能未能在市场交换中得到认可,城乡要素未能实现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公共资源未能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进而必须推动政府干预[24]。未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激活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第二,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加快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市场导向,提高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着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全体农民共同富裕。首先,立足各地实际情况,积极丰富农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长产业链,拓宽农业横向发展空间,推动产前产后纵向延伸。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要积极统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布局,引导产业向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促进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加工转化和现代物流的产业集群,加强加工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各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农产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其次,积极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提高农业产品品种和附加值,粮食主产区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种养加、产供销、农旅文、一二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平衡好市场导向和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农牧结合、农林结合,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以提升优质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培育、壮大有机、绿色、地理标志农产品。最后,积极完善利益链,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合理获得产业链增值收益。培育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积极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小农户的收益。

第三,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和装备支撑,建立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增强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截至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刚刚突破60%,(14)数据来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中国政府网,2021年1月7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1/07/content_5577626.htm。但是在农业的关键核心科技上仍然面临“卡脖子”难题,为此要积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基础前沿关键领域,如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智慧农业等,大力实施种业振兴,积极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的“揭榜挂帅”和“部省联动”工作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针对现有技术积极推进优化集成,因地制宜健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带动不同地区作物丰产。为此,强化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布局建设重大科研创新平台,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兼职,深化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改革,激发科技工作队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次,积极强化农业机械设备研发与应用对接,提升机械装备研发应用水平。积极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社会研发制造和商业应用一体化机制,针对如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和面向现代温室的高端智能装备研发制造着力基于项目扶持,进一步开发肉蛋奶和果蔬等品种关键生产环节机械装备。坚持以技术先进、实际适用、节能环保为导向,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升级。扎实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机械装备研发制造应用全方位多角度融合,不断强化行业标准体系。壮大农业机械设备企业发展,打造知名装备品牌,攻关突破制约整机综合性能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重要零部件,提升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强国。最后,立足大食物观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提升食物生产保障水平的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5]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因此,要积极推动由耕地资源向国土资源的转变,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当下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积极适应食物安全和环境承载力的需要,大力发展节水抗旱作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针对不同地域和环境下耕地均衡增产要求,积极发展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公共投资。

第四,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坚持健全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进一步发展。首先,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大量优质农村劳动力流失,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仅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要探索如何适应市场机制挖掘农业效益,解决广大兼业化小农户“怎么种地”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立在大量小农户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而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是极其突出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4]。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基本经营制度是我们党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长期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但是更要在新时期不断得到巩固、丰富和发展。其次,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无疑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家庭经营这种经营形式是全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的主流,但是要在实践中积极推动农户合作和联合,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最后,立足实际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曾明确指出“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15)资料来源:《习近平李克强就做好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国政府网,2015年5月26日,http://www.gov.cn/xinwen/2015-05/26/content_2869149.htm。。但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必须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多数农民所期盼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不能强制推动流转,人为“垒大户”。同时,仅在土地规模上做文章而不同步加强设备投入往往得不偿失[26],因此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服务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规模化、全程化社会化服务供给,帮助小农户小规模经营解决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收益的问题。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对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随着实践探索而不断丰富、拓展。把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需要立足我国发展实际,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实践要求。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鲜明的相对性、历史性、地域性等特点,同时又体现我国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国情。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要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是支撑起人口规模巨大的大国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新时期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需要站在国家事业全局的角度,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和装备支撑,增强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展望未来,我们对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探索还在不断深化,同时这本质上也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中的突出短板,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融合,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相协调。因此,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仍然要坚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各类要素、各个产业、各个区域有机协调运行。同时,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也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形成治理效能,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仍然是重大的时代课题,有待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推荐访问:路径 内涵 历程